走进温暖浙江 “添翼计划”十年呵护特殊儿童成长
走进温暖浙江 “添翼计划”十年呵护特殊儿童成长
走进温暖浙江 “添翼计划”十年呵护特殊儿童成长中国网 5月30日讯(汪雅雯)日前,民政部儿童福利司牵头(qiāntóu)组织开展中央媒体关爱浙江儿童走基层活动,记者走进杭州、绍兴等(děng)地的儿童福利机构,探访孤残儿童养护、医疗、康复、教育、社工服务等方面(fāngmiàn)全(quán)链条服务保障情况。
儿童(értóng)是(shì)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儿童福利(fúlì)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福利工作对象作为社会上最弱小、最特殊群体,涉及儿童生活(shēnghuó)的方方面面,与儿童的利益密切,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5年(nián),浙江省(zhèjiāngshěng)民政厅创新开展“添翼计划”试点,以“为困境儿童插上梦想的翅膀”为使命,依托儿童福利机构设施与专业人才等资源优势,面向7-18周岁(zhōusuì)困难家庭重病(zhòngbìng)和残疾儿童开展为期3-9个月集中养育和康复服务。据统计,参加过“添翼计划”的儿童,身体状况都有(yǒu)明显好转,其中220人转入普通(pǔtōng)学校、554人转入特殊教育学校。
儿福院:为孤残儿童(értóng)铸新家 推进“开门办院”改革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儿童福利(fúlì)事业快速发展,儿童福利保障范围不断拓展,儿童福利服务内容不断丰富(bùduànfēngfù),孤儿(gūér)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等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标准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养育水平稳步提升,为维护(wéihù)儿童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zuòyòng)。
截至目前,浙江省全儿童(értóng)福利机构优化整合(zhěnghé)为18家(市级11家、县级7家),省财政每年(měinián)投入约1亿元用于(yòngyú)儿童服务设施建设。2024年底,浙江省机构孤儿、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月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2873元、2278元、2330元,全年(quánnián)发放资金6亿元,保障标准居全国前列。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院内的“百草园(bǎicǎoyuán)”。
走进杭州市儿童(értóng)福利院(以下简称“杭州儿福院(érfúyuàn)”),会发现其内部有很多暖心的细节设计(shèjì),比如百草园、动物园和园内小火车的布局,以及专门为脑瘫儿童设计的消防滑梯(确保每个孩子(háizi)在4秒内实现逃生(táoshēng))。在问及设计理念时,院长赵胡明表示(biǎoshì),除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以外,儿童福利院还一定要好玩。此外,杭州儿福院十分重视培养社会化教育,如在换取礼物时会(shíhuì)采用代币制度,以加深孩子们对于劳动重要性(zhòngyàoxìng)的理解。目前,杭州儿福院共(gòng)接收270名儿童,其中有12名儿童进入社会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共返聘2名从小在院长大的孩子参与工作。
丽水市万地爱心儿童(értóng)福利院(以下简称“丽水儿福院”)致力于打造(dǎzào)“没有围墙”的儿童福利院,通过全面排摸评估事实无人(wúrén)抚养儿童监护(jiānhù)情况,分类帮扶救助,将监护不当、监护不足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儿童福利机构集中(jízhōng)养育。同时,丽水儿福院加强与教育部门沟通协调,按(àn)福利院所在地(suǒzàidì)学区划分,做到“无户籍就近入学”。深耕福利院工作26年的院长楼雅佳表示,办院以来最大的两个成就感,一是为社会上的残疾儿童找到了新出路,也为这些家庭提供了一个喘息(chuǎnxī)的空间,二是随着“添翼计划”的开展,让残疾儿童被(bèi)家庭遗弃的概率大大降低。今年3月,丽水儿福院开展“来福咖啡馆(kāfēiguǎn)”项目,聘请专业的咖啡师教孩子(háizi)们学习做咖啡,并面向社会进行营业、提供外卖服务,让院内的孩子们真正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随着社会的(de)进步与发展,每年被送往儿童福利院的弃婴与困境(kùnjìng)儿童数量正在逐年下(xià)降。在此背景下,浙江省推进儿童福利机构(jīgòu)“开门办院”改革,以深入(shēnrù)实施“添翼计划”项目为载体,释放全市儿童福利机构专业康复资源,为困境儿童提供康复支持,实现机构服务的社会化延伸。
绍兴市儿童福利院的(de)类家庭区。
绍兴市儿童(értóng)福利院全力打造全市困境(kùnjìng)儿童的“快乐康复(kāngfù)”之家。对符合“添翼计划”的家庭贫困残疾儿童开展院内养育康复;对全市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开展“五位一体”融合康复,同时(tóngshí)与本地医疗康复机构开展融合项目创新运行,对符合条件的特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探索医康养教社“融合融享”新途径。2024年(nián),全市康复服务困境儿童48人,累计(lěijì)提供服务6200余人次。
康复医院:实现医康教融合 为(wèi)孤独症儿童搭建平台
浙江(zhèjiāng)康复医院(浙江民政康复指导(zhǐdǎo)中心)是集康复、医疗(yīliáo)、特殊教育、培训、科研、康养服务于(yú)一体的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这类三甲儿童医院相比,浙江康复医院的重点在于为儿童提供后续的康复治疗服务,面对不同的患者采取(cǎiqǔ)不同的干预方式。近五年来,医院已累计康复特殊儿童20万人次(cì),其中(qízhōng),85%以上的康复患儿成功回归普通小学或幼儿园。目前,医院接待的治疗群体80%是针对孤独症儿童,日均接待人次约达300次。
浙江(zhèjiāng)康复医院内部的教学区。
医院组建由儿科医师(yīshī)、康复治疗师、特教老师、社会工作师等组成(zǔchéng)的跨学科团队,针对孤独症、脑瘫、智力障碍等儿童,创新“现代医学+传统医学+教育干预”综合疗法。如为孤独症儿童开设“早期干预班”“普小预备班”等课程,通过情景模拟、社交训练(xùnliàn)等,使其(qí)社会适应能力(shìyìngnénglì)得到显著提升。
由于孤独症的特殊之处,其康复(kāngfù)周期(zhōuqī)较长,医院(yīyuàn)推出“儿童家庭康复训练知道营(yíng)”“线上视频指导”等公益项目,建立出院儿童跟踪档案,定期回访指导。同时,医院组建家长(jiāzhǎng)互助团,组织家长经验交流分享会、“入学圆桌会”等,进行相互抚慰交流,开展情感互助。在走访过程中(zhōng),一位家长表示十分感谢医院的治疗,由于自己(zìjǐ)的孩子患有的孤独症属于罕见基因遗传,曾几度感到崩溃,但在医院四年多的康复治疗下,如今孩子已经可以进入小学接受(jiēshòu)正常教育,并且医院还为家长免费提供了相应的心理康复治疗。
面对福利院(fúlìyuàn)孤残儿童及社会困境儿童日益增长的康复(kāngfù)需求,浙江康复医院摒弃了传统(chuántǒng)的“接进来”模式,自2014年起(qǐ),主动选派专业“医康教”团队入住浙江省近20个地市、区县,开展“添翼计划”下沉康复指导(zhǐdǎo)服务,累计服务2600名大龄特殊儿童。同时,医院组建专家团队,定期深入各地福利院开展医疗巡诊与康复指导。
街道社区化服务(fúwù):来了就是浙江人 保障杭州新伢儿生活
“伢儿”是杭州(hángzhōu)人对孩子的(de)昵称,为(wèi)体现对流动(liúdòng)儿童的关爱,避免身份标签化,在杭州称呼流动儿童为“杭州新伢儿”。浙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zhǔyào)流入大省之一,流动儿童数量庞大。贯彻“来了就是浙江人”的理念,保障流动儿童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kěyǐ)更好地解决外来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对冲老龄化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浙江省杭州市(hángzhōushì)钱塘区白杨街道邻里社区举办端午节活动。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邻里社区作为全国首个专为新杭州人提供社区化(shèqūhuà)服务的(de)新型社区,与其他常规社区最大的区别是“365天不打烊,24小时运转”,如在(zài)每年的除夕夜都会组织年夜饭活动。该社区以嵌入式服务理念为引领(yǐnlǐng),创新打造“机构嵌入社区、服务嵌入生活”的流动儿童关爱(guānài)保护模式。社区工作人员(gōngzuòrényuán)表示,很多社区的孩子对于“老家”的概念发生了变化(biànhuà),这些非杭州出生的孩子都把这里当作了家。
邻里(línlǐ)社区(shèqū)在钱塘区民政牵头协调下,创新实施教育服务嵌入式发展策略。针对外来务工人员(wùgōngrényuán)子女入园难问题,联合(liánhé)区教育局、街道等部门打造全区首家嵌入式公办幼儿园——幸福里幼儿园。该园按照省二级标准建设,于2022年11月正式开园,面向托小中大四个学龄段提供110个学位(xuéwèi),实现公办教育资源对流动儿童(értóng)的"零门槛"覆盖。同时,社区儿童主任常态化开展入园需求摸排,建立(jiànlì)流动儿童教育档案,实现"一人一档"动态管理。
浙江省杭州市九堡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gōngzuòzhàn)阅览区。
浙江省杭州市九堡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以下简称“九堡未保站(bǎozhàn)”)从(cóng)教育支持、心理关爱、城市融入三个维度出发,聚焦好好(hǎohǎo)学习(hǎohǎoxuéxí)、好好阅读、好好玩耍、好好陪伴、好好成长、好好生活、好好劳动、好好当家(dāngjiā)、好好守护“九个好”实施项目,为流动儿童提供“个体—家庭—社会”全方位关爱支持服务。
其中,九堡未保站成立的“共享奶奶”项目,由热心(rèxīn)志愿者奶奶组成的团队,为社区双职工家庭提供放学后接送、课后陪伴等托育服务(fúwù)。“我(wǒ)陪他们(tāmen)慢慢长大,他们陪我慢慢变老。”陈丽华表示很开心能成为“共享奶奶”的一员,受到这么多小朋友的喜欢。

中国网 5月30日讯(汪雅雯)日前,民政部儿童福利司牵头(qiāntóu)组织开展中央媒体关爱浙江儿童走基层活动,记者走进杭州、绍兴等(děng)地的儿童福利机构,探访孤残儿童养护、医疗、康复、教育、社工服务等方面(fāngmiàn)全(quán)链条服务保障情况。
儿童(értóng)是(shì)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儿童福利(fúlì)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福利工作对象作为社会上最弱小、最特殊群体,涉及儿童生活(shēnghuó)的方方面面,与儿童的利益密切,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5年(nián),浙江省(zhèjiāngshěng)民政厅创新开展“添翼计划”试点,以“为困境儿童插上梦想的翅膀”为使命,依托儿童福利机构设施与专业人才等资源优势,面向7-18周岁(zhōusuì)困难家庭重病(zhòngbìng)和残疾儿童开展为期3-9个月集中养育和康复服务。据统计,参加过“添翼计划”的儿童,身体状况都有(yǒu)明显好转,其中220人转入普通(pǔtōng)学校、554人转入特殊教育学校。
儿福院:为孤残儿童(értóng)铸新家 推进“开门办院”改革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儿童福利(fúlì)事业快速发展,儿童福利保障范围不断拓展,儿童福利服务内容不断丰富(bùduànfēngfù),孤儿(gūér)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等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标准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养育水平稳步提升,为维护(wéihù)儿童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zuòyòng)。
截至目前,浙江省全儿童(értóng)福利机构优化整合(zhěnghé)为18家(市级11家、县级7家),省财政每年(měinián)投入约1亿元用于(yòngyú)儿童服务设施建设。2024年底,浙江省机构孤儿、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月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2873元、2278元、2330元,全年(quánnián)发放资金6亿元,保障标准居全国前列。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院内的“百草园(bǎicǎoyuán)”。
走进杭州市儿童(értóng)福利院(以下简称“杭州儿福院(érfúyuàn)”),会发现其内部有很多暖心的细节设计(shèjì),比如百草园、动物园和园内小火车的布局,以及专门为脑瘫儿童设计的消防滑梯(确保每个孩子(háizi)在4秒内实现逃生(táoshēng))。在问及设计理念时,院长赵胡明表示(biǎoshì),除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以外,儿童福利院还一定要好玩。此外,杭州儿福院十分重视培养社会化教育,如在换取礼物时会(shíhuì)采用代币制度,以加深孩子们对于劳动重要性(zhòngyàoxìng)的理解。目前,杭州儿福院共(gòng)接收270名儿童,其中有12名儿童进入社会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共返聘2名从小在院长大的孩子参与工作。
丽水市万地爱心儿童(értóng)福利院(以下简称“丽水儿福院”)致力于打造(dǎzào)“没有围墙”的儿童福利院,通过全面排摸评估事实无人(wúrén)抚养儿童监护(jiānhù)情况,分类帮扶救助,将监护不当、监护不足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儿童福利机构集中(jízhōng)养育。同时,丽水儿福院加强与教育部门沟通协调,按(àn)福利院所在地(suǒzàidì)学区划分,做到“无户籍就近入学”。深耕福利院工作26年的院长楼雅佳表示,办院以来最大的两个成就感,一是为社会上的残疾儿童找到了新出路,也为这些家庭提供了一个喘息(chuǎnxī)的空间,二是随着“添翼计划”的开展,让残疾儿童被(bèi)家庭遗弃的概率大大降低。今年3月,丽水儿福院开展“来福咖啡馆(kāfēiguǎn)”项目,聘请专业的咖啡师教孩子(háizi)们学习做咖啡,并面向社会进行营业、提供外卖服务,让院内的孩子们真正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随着社会的(de)进步与发展,每年被送往儿童福利院的弃婴与困境(kùnjìng)儿童数量正在逐年下(xià)降。在此背景下,浙江省推进儿童福利机构(jīgòu)“开门办院”改革,以深入(shēnrù)实施“添翼计划”项目为载体,释放全市儿童福利机构专业康复资源,为困境儿童提供康复支持,实现机构服务的社会化延伸。

绍兴市儿童福利院的(de)类家庭区。
绍兴市儿童(értóng)福利院全力打造全市困境(kùnjìng)儿童的“快乐康复(kāngfù)”之家。对符合“添翼计划”的家庭贫困残疾儿童开展院内养育康复;对全市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开展“五位一体”融合康复,同时(tóngshí)与本地医疗康复机构开展融合项目创新运行,对符合条件的特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探索医康养教社“融合融享”新途径。2024年(nián),全市康复服务困境儿童48人,累计(lěijì)提供服务6200余人次。
康复医院:实现医康教融合 为(wèi)孤独症儿童搭建平台
浙江(zhèjiāng)康复医院(浙江民政康复指导(zhǐdǎo)中心)是集康复、医疗(yīliáo)、特殊教育、培训、科研、康养服务于(yú)一体的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这类三甲儿童医院相比,浙江康复医院的重点在于为儿童提供后续的康复治疗服务,面对不同的患者采取(cǎiqǔ)不同的干预方式。近五年来,医院已累计康复特殊儿童20万人次(cì),其中(qízhōng),85%以上的康复患儿成功回归普通小学或幼儿园。目前,医院接待的治疗群体80%是针对孤独症儿童,日均接待人次约达300次。

浙江(zhèjiāng)康复医院内部的教学区。
医院组建由儿科医师(yīshī)、康复治疗师、特教老师、社会工作师等组成(zǔchéng)的跨学科团队,针对孤独症、脑瘫、智力障碍等儿童,创新“现代医学+传统医学+教育干预”综合疗法。如为孤独症儿童开设“早期干预班”“普小预备班”等课程,通过情景模拟、社交训练(xùnliàn)等,使其(qí)社会适应能力(shìyìngnénglì)得到显著提升。
由于孤独症的特殊之处,其康复(kāngfù)周期(zhōuqī)较长,医院(yīyuàn)推出“儿童家庭康复训练知道营(yíng)”“线上视频指导”等公益项目,建立出院儿童跟踪档案,定期回访指导。同时,医院组建家长(jiāzhǎng)互助团,组织家长经验交流分享会、“入学圆桌会”等,进行相互抚慰交流,开展情感互助。在走访过程中(zhōng),一位家长表示十分感谢医院的治疗,由于自己(zìjǐ)的孩子患有的孤独症属于罕见基因遗传,曾几度感到崩溃,但在医院四年多的康复治疗下,如今孩子已经可以进入小学接受(jiēshòu)正常教育,并且医院还为家长免费提供了相应的心理康复治疗。
面对福利院(fúlìyuàn)孤残儿童及社会困境儿童日益增长的康复(kāngfù)需求,浙江康复医院摒弃了传统(chuántǒng)的“接进来”模式,自2014年起(qǐ),主动选派专业“医康教”团队入住浙江省近20个地市、区县,开展“添翼计划”下沉康复指导(zhǐdǎo)服务,累计服务2600名大龄特殊儿童。同时,医院组建专家团队,定期深入各地福利院开展医疗巡诊与康复指导。
街道社区化服务(fúwù):来了就是浙江人 保障杭州新伢儿生活
“伢儿”是杭州(hángzhōu)人对孩子的(de)昵称,为(wèi)体现对流动(liúdòng)儿童的关爱,避免身份标签化,在杭州称呼流动儿童为“杭州新伢儿”。浙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zhǔyào)流入大省之一,流动儿童数量庞大。贯彻“来了就是浙江人”的理念,保障流动儿童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kěyǐ)更好地解决外来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对冲老龄化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浙江省杭州市(hángzhōushì)钱塘区白杨街道邻里社区举办端午节活动。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邻里社区作为全国首个专为新杭州人提供社区化(shèqūhuà)服务的(de)新型社区,与其他常规社区最大的区别是“365天不打烊,24小时运转”,如在(zài)每年的除夕夜都会组织年夜饭活动。该社区以嵌入式服务理念为引领(yǐnlǐng),创新打造“机构嵌入社区、服务嵌入生活”的流动儿童关爱(guānài)保护模式。社区工作人员(gōngzuòrényuán)表示,很多社区的孩子对于“老家”的概念发生了变化(biànhuà),这些非杭州出生的孩子都把这里当作了家。
邻里(línlǐ)社区(shèqū)在钱塘区民政牵头协调下,创新实施教育服务嵌入式发展策略。针对外来务工人员(wùgōngrényuán)子女入园难问题,联合(liánhé)区教育局、街道等部门打造全区首家嵌入式公办幼儿园——幸福里幼儿园。该园按照省二级标准建设,于2022年11月正式开园,面向托小中大四个学龄段提供110个学位(xuéwèi),实现公办教育资源对流动儿童(értóng)的"零门槛"覆盖。同时,社区儿童主任常态化开展入园需求摸排,建立(jiànlì)流动儿童教育档案,实现"一人一档"动态管理。

浙江省杭州市九堡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gōngzuòzhàn)阅览区。
浙江省杭州市九堡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以下简称“九堡未保站(bǎozhàn)”)从(cóng)教育支持、心理关爱、城市融入三个维度出发,聚焦好好(hǎohǎo)学习(hǎohǎoxuéxí)、好好阅读、好好玩耍、好好陪伴、好好成长、好好生活、好好劳动、好好当家(dāngjiā)、好好守护“九个好”实施项目,为流动儿童提供“个体—家庭—社会”全方位关爱支持服务。
其中,九堡未保站成立的“共享奶奶”项目,由热心(rèxīn)志愿者奶奶组成的团队,为社区双职工家庭提供放学后接送、课后陪伴等托育服务(fúwù)。“我(wǒ)陪他们(tāmen)慢慢长大,他们陪我慢慢变老。”陈丽华表示很开心能成为“共享奶奶”的一员,受到这么多小朋友的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